2019年4月19日下午,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辛志英教授,应福建省人文社科基地“中外文学与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翻译系主任陈历明教授之邀,前来永利集团88304官网做了题为《译者及物性分析与译者的身份建构》的讲座。
辛教授的讲座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引,从而引入本次讲座的主题“及物性”;第二部分就《将进酒》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对原文与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第三部分辛教授例证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及物动词选择不同译法来建译者身份。
辛教授分别以系统功能语法中及物性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选取那些有独立身份,占据一定时间、空间或者有一定情态意义的动词来分析《将进酒》三个不同译本的及物性。她指出,一方面,译者在翻译时,有时候会选择保留原文的及物性特征,而大多情况下译者在翻译时都选择改变原文的及物性特征;另一方面,中国古诗的一大特点,即诗句中的行为主语清楚与否在此也有体现。因此,无论译者自身对译作及物过程的选择不同还是对诗句中不同行为主语的偏向都会导致译文发生质的改变。辛教授非常直观地以饼图、表格和柱状图结合的形式展示了《将进酒》中三个译本的及物性数量结果。根据表格显示,译本一、三的物质过程数量增加表明译者所进行的厚翻译程度较深,而译本二的动作性较弱;译本三的关系过程数量增加表明译者对部分原诗句中的隐含义进行了明说;译本一对言语过程零处理表明译者对原文的对话进行了动作或心理等其他解读。
辛教授进而指出,无论译者可以通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忠实原文,或从译者的个体视角出发,或注重原文的语篇性来建构自身身份。她以我国具备“知识性、清官性”等多种特质的“士”为例,来例证我国的“士”在外国文化背景下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身份表达。译者的语外身份建构因素很多,如译者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社会环境、国家地位等,正是如此造成了里雅各、辜鸿铭、刘殿爵处于不同的时代在翻译《论语》时各自不同的身份选择。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辛教授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以我国经典文学古籍为素材,进而探讨译者不同的身份建构。
问答环节,几位同学率先就相关论题请教了辛教授。此后,朱琳教授和陈历明教授分别就翻译风格的评价与古诗中主语缺席的问题与辛志英教授交流。朱教授指出辛教授的讲座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她表示用系统功能语言学里的及物性理论来指导翻译将给翻译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而译者的身份建构往往需要放在一定的视域下进行考察。陈教授则有感于辛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认为我们也应该像雅各布森告诫的那样,摒弃学术的门户之见,注重学科的互渗互惠。做学问如果具备跨学科的视野、本土的情怀,以及科学的方法,必有斩获。
辛教授学问扎实,已在海内外发表有关语言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论文60余篇(包括SSCI和A&HCI论文近20篇),其严谨的治学,给人启发;低调的为人,令人钦佩。